氮气在大气中虽多于氧气,由于它的性质不活泼,所以人们在认识氧气之后才认识氮气的。不过它的发现却早于氧气。1755年英国化学家布拉克(Black,J.1728-1799)发现碳酸气之后不久,发现木炭在玻璃罩内燃烧后所生成的碳酸气,即使用苛i性钾溶液吸收后仍然有较大量的空气剩下来。后来他的学生D·卢瑟福继续用动物做实验,把老鼠放进封闭的玻璃罩里直至其死后,发现玻璃罩中空气体积减少1/10;若将剩余的气体再用苛i性钾溶液吸收,则会继续减少1/11的体积。D·卢瑟福发现老鼠不能生存的空气里燃烧蜡烛,仍然可以见到微弱的烛光;待蜡烛熄灭后,往其中放入少量的磷,磷仍能燃烧一会,对除掉空气中的助燃气来说,效果是好的。
把磷燃烧后剩余的气体进行研究,D·卢瑟福发现这气体不能维持生命,具有灭火性质,也不溶于苛i性钾溶液,因此命名为'浊气'或'毒气'。在同一年,普利斯特里作类似的燃烧实验,发现使1/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,用石灰水吸收后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。由于他同D·卢瑟福都是深信燃素学说的,因此他们把剩下来的气体叫做'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'。
理化特性
外观与性状:无色无臭气体。
溶解性:难溶于水、乙醇。
主要用途:用于合成氨,制硝i酸,用作物质保护剂,冷冻剂。
pH值:
熔点(℃):-209.8
相对密度(水=1):0.81(-196℃)
沸点(℃):-195.6
相对蒸气密度(空气=1):0.97
闪点(℃):无意义
辛醇/水分配系数:无资料
引燃温度(℃):无意义
爆i炸下限[%(V/V)]:无意义
临界温度(℃):-147
爆i炸上限[%(V/V)]:无意义
临界压力(MPa):3.40
饱和蒸气压(kPa):1026.42(-173℃)
1980年,一位科学家完成一个精巧设计的实验,并据此发表了一篇。这不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,但对于一氧化氮来说却是个转折点,虽然这一年科学界并不知道那种特别的物质就是一氧化氮。这位美国药理学家的名字叫做罗伯特·F。佛契哥特,他在的《自然》(Nature)杂志上发表,指出乙酰(ACh)的舒张血管作用依赖于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。随后他们又发现缓激肽(BK)等多种物质扩张血管的作用也是遵循类似的机理,并将该物质命名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(EDRF)。接下来的问题是,为什么刺激内皮细胞可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?这次似乎是单刀直入,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会释放某种物质,该种物质扩散至平滑肌并导致其收缩。佛契哥特像是受到某种特殊的启示,他回忆道:“那天早晨我刚醒来,一个漂亮的实验设计突然闯入我的脑海。于是我来到实验室,立即按照这一方案进行了实验。”实验结果被撰写成发表于1980年的《自然》杂志上,的名字是《内皮细胞是乙酰诱发动脉平滑肌舒张的必需因素》。